——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岐黄青行”志愿服务队青岛实践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数千年,既藏于典籍中的阴阳平衡之道,也见于百姓日用的草木调理之法。让传统医学走出诊室、融入社区,既是传承文化根脉的必然,也是服务民生健康的所需。7月21日,一场以中医药文化传播与基层健康服务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先后落地灵山卫街道塔山社区与青岛鼎阁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胶州澳门路诊所,以专业服务为桥,让中医药智慧在寻常巷陌中自然流淌。

图为团队在社区活动合影
塔山社区活动现场,推拿服务区的蓝色诊疗床依次排开,白大褂的身影在其间穿梭。实践人员依据中医经络理论,针对不同群体的劳损特点开展服务:为长期伏案工作者重点推拿肩井、曲池等穴位,缓解肩颈肌肉紧张;为老年人轻揉足三里、阳陵泉,疏通下肢经络。施术过程中,手法随穴位特性调整,或点按或揉推,力度以受术者耐受度为限,既遵循“刚柔相济”的传统准则,又贴合现代人体质特征。服务之外,实践人员同步示范简易保健动作,将推拿技法转化为可居家操作的养生方式,让“治未病”的理念通过指尖传递至日常。

图为团队成员为老人推拿按摩
香囊制作区的长桌上,艾草、薄荷、丁香等药材分置于浅盘,标签标注着性味与功效。实践人员按“君臣佐使”的中药配伍原则,预先搭配出驱蚊、安神、健脾等不同功效的基础配方。参与者选取配方后,在指导下称量药材、填充素布囊、缝制封口。过程中,实践人员同步讲解药材的药用价值与民俗渊源,如艾草的温经特性与端午挂艾的传统,薄荷的清凉属性与夏令解暑的应用,让药材认知从“功效记忆”延伸至“文化理解”。最终成型的香囊,既是实用的健康饰品,也是承载知识的文化载体。

图为团队成员香囊制作过程
艾锤制作区弥漫着干燥艾草的独特香气。实践人员提前将艾草晾晒、粉碎,备妥棉布囊与棉线等材料。参与者按步骤将艾草填入囊袋,压实后以棉线缠绕固定,再缀上流苏装饰。制作过程中,实践人员示范艾锤的使用方法:针对腰背酸痛处轻捶,借助艾草的温性与震动传导,达到温经通络之效。手作的互动性让参与者直观感受艾草的物理特性,而“捶打调理”的动作设计,则将传统艾灸疗法简化为易操作的居家保健方式,使中医药技艺在动手体验中自然传播。

图为团队成员帮忙制作艾锤
耳穴压豆区的展板上,耳廓穴位图与人体对应关系示意图并置陈列。实践人员依据“耳为宗脉之所聚”的理论,通过观察耳廓形态、触摸敏感点,为参与者辨证选穴:失眠者取“神门”“皮质下”,头痛者选“枕”“颞”,将王不留行籽精准贴压于穴位处。贴压后,示范按压频率与力度,说明刺激穴位对相应脏腑的调节作用。这种无创、便捷的疗法,以“小操作”体现“大整体”的中医思维,让参与者在体验中理解“耳穴映全身”的传统医学观。

图为成员进行耳穴压豆
青岛鼎阁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胶州澳门路诊所内,实践团队通过展板、手册与视频展开宣传。内容涵盖中医药院校的学科设置,从中医基础理论到针灸推拿学的课程体系;科研成果,如中药炮制技术的现代化改良、针灸仪器的智能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临床实训与基层实习的结合机制。展示注重“理论—实践”的衔接,如将《黄帝内经》中的经络理论与现代解剖学图像并置,把中药炮制的“酒蒸醋炙”传统工艺与成分检测数据对照,让基层医护人员与群众直观理解中医药学科的传承脉络与发展动态。
宣传现场设置交流环节,实践团队与诊所医师围绕基层中医药服务展开讨论。诊所方提出常见病调理、适宜技术推广等需求,团队则介绍院校在基层适宜技术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资源。双方就合作开展社区健康讲座、共建实践教学点等议题达成初步共识,形成“院校输出专业资源—基层反馈实践需求”的互动闭环。这种联动既为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场景,也为基层医疗机构注入了专业支持,让中医药传承在供需对接中持续深化。

图为队员为诊所成员进行宣讲
此次活动以“服务—传播—联动”为脉络,将中医药文化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实践。在社区,推拿的实效、手作的体验,让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从“听说”变为“感受”;在诊所,成果展示与专业互动,让行业对中医药的传承从“单点实践”走向“系统协同”。这种扎根基层的传播方式,既守住了中医药“以人为本”的核心,也拓宽了“与时俱进”的路径,使传统医学在服务民生中自然生长,在融入日常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