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岐黄青行”志愿服务青岛实践
为传播中医药“治未病”理念,提升居民健康素养与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健康文化知识的普及,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岐黄青行”队伍于青岛开展实践活动,队员们先后探访李沧区涟水河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以及市北区利津路街道和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进行中医药文化健康传播与社区义诊,以专业所学服务社会,展示青年担当。
文化广场起“太极”:一招一式皆是养生智慧
在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暑气尚未蒸腾,中医药大学的青年们已列阵广场。“野马分鬃要沉腰,白鹤亮翅须提踵”,山东中医药大学“岐黄青行”实践队队长邓心怡话音未落,便带领队员舒展肢体,太极的圆转与八段锦的沉缓交织,引得市民们纷纷围拢。

图为队员们与居民一同打太极
以前总看别人打太极,觉得好看又养生,自己跟着视频学总不得要领,这下有大学生手把手教,可算找着门道了!”刚学会“白鹤亮翅”动作的张阿姨笑着说,脸上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实践队的同学们提前做足功课,不仅熟练掌握太极基础招式,还特意将动作拆解成简单易懂的步骤,配合耐心讲解发力要点。遇到学得慢的阿姨,他们便一对一示范,从呼吸节奏到肢体协调,细致得像“小老师”。

图为大家正在学习八段锦
“太极不仅是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能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看着阿姨们越来越投入,我们也特别有成就感。”实践队队长小邓说。活动中,同学们还结合养生知识,向阿姨们讲解太极与健康的关联,让大家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更懂科学养生。
社区诊室飘“药香”:多元服务织密健康防护网
“您这脉浮紧,是受了风寒,耳穴贴个‘神门’‘肺区’,再喝杯生姜葱白茶就好了。”社区服务中心的诊桌前,队员王璇一边用镊子夹起王不留行籽,精准贴在居民耳郭穴位上,一边叮嘱按压方法。旁边的推拿区,队员杨阳正为肩周炎患者做“滚法”按摩,掌根在肩颈处缓缓滚动,“这块肌肉粘连得厉害,就像打结的绳子,得慢慢揉开。”患者张阿姨疼得皱眉,却忍不住赞叹:“酸劲儿过后是真舒服,比贴膏药管用!”
。

图为队员为居民讲解耳部各穴位
最热闹的当属“手工药坊”区。居民们围在香囊制作台,用薰衣草、艾叶、丁香填充布袋,队员们则在一旁讲解:“这香囊里的苍术能驱蚊,白芷可避秽,挂在书包上,就是随身‘健康小盾牌’。”隔壁的艾锤制作处,队员们将陈年艾草裹入棉布,用红绳缠成拳头大小的锤子,“敲胆经用它最方便,从大腿外侧敲到膝盖,能帮着‘疏肝解郁’呢。”刘奶奶捧着亲手做的艾锤,连说要带回家给老伴儿“治治老寒腿”。

图为队员与居民共同制作香囊
脉诊区的队伍始终排到门口。队员们三指搭腕,凝神感受脉象变化,“您这脉细弱,是气血不足,我给您开个食疗方:黄芪炖鸡加当归,每周两次,比吃药温和。”一张张写着“舌淡苔白、建议多食山药”的诊单,成了居民手中的“私人健康指南”。
青春步履印“初心”:以实践传承岐黄薪火
“在课堂上背‘经络学说’时,总觉得抽象,直到给张阿姨按对‘合谷穴’,看着她皱眉舒展,才懂了什么叫‘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队员王芊尧在实践日志里写道。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为300余名居民提供诊疗服务,更创新推出“健康档案”,记录居民体质特点与调理建议,后续将通过线上答疑持续跟进。
“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走进寻常百姓家。”指导老师徐老师望着忙碌的队员们感慨,“这些孩子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讲中医,用学得会的法子传养生,让‘治未病’的理念真正落地生根。”
暮色渐浓时,实践队收摊离场,居民们却迟迟不愿散去。“下周还来吗?我带老姐妹来学八段锦!”“艾锤的绳子松了,能再来帮我缠一下不?”声声挽留里,藏着对中医药的信赖,更映照着青年学子用专业服务民生的赤诚。

图为队员与太极爱好者合影
这个夏天,这群青年以广场为课堂,以社区为诊室,将书本上的岐黄理论化作指尖的温度、杯中的药香、舒展的招式。他们用青春证明:中医药的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生活里的智慧,是代代相传的“健康接力”——而这场接力,正由他们的脚步,稳稳推向更远的未来。